怎么样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优质回答
初中生心理进步,既然是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那它就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过程,儿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打造起来,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况。有人把这一过渡性特征叫做“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那样,怎么样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1. 独立性与依靠性的矛盾
孩子自觉得已经是个大人了,独立性意向、自尊心十分强烈。一方面想竭力摆脱父母的管教,期望父母和成人把他们不要当孩子子看待,期望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特别反感爸爸妈妈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其次他们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孩子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通过口头或行动方法宣传自己已经不是孩子子了。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爸爸妈妈的依靠决裂,与我们的儿童年代决裂的现象叫做心理上的“断乳”。但这种“断乳”却不是易如反掌的。由于:第一,事实上初中生并未成熟,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缺少必要的常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拥有充分独立的条件。第二,目前很多学校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譬如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不只常识面狭窄,也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第三,国内现阶段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爸爸妈妈一般不十分鼓励子女尽快独立,以至于上了大学、研究生,经济上还要依靠爸爸妈妈,尤其是很多父母对子女过分过分娇纵,或望子成龙心切,或百般呵护,使初中生的依靠性总是还相当强,甚至有些孩子虽已独立工作、独立生活,但心理上、行为上仍然对爸爸妈妈十分眷恋依靠,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较差。譬如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入校报名时一直要由爸爸妈妈亲属护送;一些学生不了解手续如何解决,只好由爸爸妈妈跑前跑后到处奔波;一些学生连床都不会铺,仍由爸爸妈妈代劳。他们是被社会舆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样的情况应引起父母的深思。
2. 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有限的认识水平的矛盾
初中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那些问题都想问个为何,想学习、想考虑、想探讨,但因为常识经验有限,思维水平有限,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发生无目的、无计划、不加分辨、急功近利的学习和吸收。一个时期之所以出现很多初中生热衷西方哲学的一些看法的现象,如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弗洛伊德精神剖析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等,与他们心理上的这种矛盾不无关系。
3. 闭锁性与强烈地需要交往、需要理解的矛盾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备某种含蓄、内隐的特征,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初中生因为思维的进步,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深刻性的进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心理活动开始指向我们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加之相应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进步,便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纯真无邪等特征,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第一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增加了,开始要在我们的房门、我们的抽屉上上锁,反感其他人随意翻动他的东西,在无人的时候写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样坦率了。譬如大家问儿童某些问题时,他们可以不加考虑直截了当地回答,而问到初中生时,他们总是要考虑不少,有时坦率、直接、真实地回答,有时则不然。
初中生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随便向其他人吐露真情,交往中需要较高,选择条件苛刻。因此,他们不只与爸爸妈妈、师生之间不容易达到心理相通,在同龄人之中也困难找到真的“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容易被其他人理解,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觉。但其次因为社会的需要,初中生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得到理解。这一矛盾常常使孩子不可以平静,个其他人甚至变得性情孤僻。
4. 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自主性是人的心理进步的要紧特征之一,是主观心理状况的一种倾向性,是人的心理不同于动物心理的要紧标志之一。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主动性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进步了,但总的来讲,在年轻人期以前孩子们的认识和行为还更多地由成人帮助进行控制调节,只有到了年轻人期,伴随大脑的成熟,语言和思维的进步,才出现了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个时候起,孩子作为个体来讲愈加积极主动。无论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都力图根据肯定的目的自觉地去考虑认识、去体验、去行动。在认识外面事物时他们需要并努力分辨是非真假;在行动中他们努力按自觉确定的目的去行动,在各种活动中他们努力控制调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在活动结束时竭力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确定自己以后如何认识、如何行动。但其次他们不擅长自觉主动地控制调节我们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出肯定的被动盲目性。譬如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初中生很想同成人那样控制自己,但由于不擅长控制我们的情感,却常常办一些傻事、蠢事,以至令其后悔莫及;常常跃跃欲试地想克服困难,完成确定的任务,但因为对任务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对客观上的困难估计不足,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调节我们的行为水平的能力不足,而不可以坚持一直。
5.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初中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这不只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还因为富于激情的特征和逻辑思维的进步,驱使他们能反映现实环境并推断将来。但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社会地位尚未独立,常识经验积累得还不足,由于他们考虑问题还未能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这又使他们不擅长认识和对待现实,不擅长在理想激励下立足于现实去奋斗,对现实与理想的认识和设计缺少稳定的意识倾向,总是只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以错误的、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与现实,不擅长将理想与现实统一块儿。
综上所述,初中生处在生活心理进步的一个要紧转折时期,心理变化进步到成熟时期。心理进步的急剧性和矛盾动荡性,使孩子心理进步具备空前的速度和加强的动力。个成人性心理进步趋向稳定和倾向及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进步又增加了他们心理进步的选择性。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阶段孩子心理进步的一般特征,有益于父母知道孩子,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